激辩新材料“从0到1”及卡脖子难题,多位材料学院院长纷纷出谋献策

发稿时间:2019-04-29浏览次数:2017

从去年的中兴危机,到今年以来华为5G被西方国家联手抵制,产业链随时断供的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制造行业发展的阴影。关键材料如何才能不再受制于人?如何提升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水平和引导重要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落地?这些依然是困扰中国材料人的难题。在此背景下,由新材料在线®主办,新材料私董会、新材料投资百人会、寻材问料®协办的2019中国新材料资本技术春季峰会”426-27日在深圳盛大召开,吸引了近1000位嘉宾出席。

圆桌现场

作为本次峰会的重磅环节之一,由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曲选辉、东北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秦高梧主持,中南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原院长梁叔全、浙江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韩高荣、哈尔滨工业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耿林、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张正国、北京化工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张立群共同参与的圆桌论坛干货不断、精彩连连。他们围绕“从概念到产业化,新材料科技前沿与协同发展”的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吸引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关注。

东北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 秦高梧

秦高梧:在材料领域,一个产品从概念的提出到产业化一般需要15-20年,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今天主要讨论两件事:第一,从“01”,概念的产生之于高校存在哪些问题?希望国家在政策上有什么大突破?第二,中国的“产学研”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刚刚,黄伯云院士也提到了“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创新的问题,那么金融的介入要如何做得更好呢?今天在座各高校材料学院的院长其实都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请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谈谈体会。

耿林:高校需转变观念

哈尔滨工业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 耿林

耿林:如何推进我国产学研全面发展?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应该具备“理论-技术-装备”一体化和“材料-工艺-产品”一体化的科研理念,但是做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

回顾近十几年我国材料领域“产学研”的发展,高校的教授们一直致力于把新材料转化成新产品,但教授们其实并不善此道,尤其是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远远不够。所以我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科研能力的逐步提升,理想的做法应该是:新技术转化落地的工作还是应该交给企业去做,而高校则应该更加关注于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工作。

我们选择转化的产品一定要瞄准市场,要有成本标准和产业规模等意识。另外还要有特色,例如航天和国防等领域,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但不能因为经济效益偏低就都不去做,反而需要不断地去创新突破,保持领先地位。

韩高荣:从校级层面与企业谈合作

浙江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 韩高荣

韩高荣: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做不同的尝试,但整体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还不足以令人满意。

目前来看,大多数情况下,高校跟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程度还不够紧密。一般企业会采用针对某一项技术聘请一位教授的“一对一”做法,但转化效率较低。事实上,很多企业遇到的不是单一问题,而是综合类的、甚至还不一定是材料类的问题,这时单个老师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很小。但作为学校领导,集中三、五个人组成团队来完成“产学研”的攻坚工作,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们更鼓励从学校的层面去跟龙头创新企业签订长期合作,以巩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由学校层面跟龙头企业谈,能集中力量突破产学研的瓶颈,最终推动实际落地,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如黄伯云院士所说,“干什么事情,没有钱肯定是不行的。”虽然有了钱也不一定能成,但没有钱绝对不行,投资确实能大大促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张正国:校企合作要深入,多学科交叉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 张正国

张正国:我个人理解,从01更多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当然大企业也会开展相关的研究。但在研究方面需要创新机制体制。我们做材料研究的,坐冷板凳的时间比较长,高校的评价机制体制需要改变,让老师能沉下心来做一些技术研究。短期可能很难看到效应,但是对于推动产业进步将带来巨大作用。

对于产学研,谈几点体会。

一,深度合作。企业的高水平技术研发人员很容易被挖走,对企业来讲影响还是很大的。而高校团队稳定,每年都有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企业跟高校合作就等于绑定了人才。我们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对企业帮助还是非常大的。有的企业搞一锤子买卖,可能某个技术解决了某个效应,后续的发展就停止了。但从长远角度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才是最有帮助的,在座的企业家可以放开心胸,跟高校深度融合合作。

二,企业更关注多学科交叉。其实现在材料本身的技术进步不仅仅依赖于配方本身。即便都知道一个材料的原理、机理、配方,做出来的性能可能还是差异很大,我觉得跟加工设备的工艺有关系。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在相关配方的基础上,工艺是要改进的,最好多学科交叉,甚至包括颠覆性的技术。需要把其他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引进到我们的产业发展中。

梁叔全:人才和资本都很关键

中南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原院长 梁叔全

梁叔全:我们总讲创新,讲从01,事实上,从01不是凭空出现的,中间有一个过程,是从到0.30.50.7再到1的逐渐提升。

刚刚秦院长也说了,过去做一个从01的创新要15年左右的时间,但现在基因工程、大数据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如昨晚会议所讲,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特别是在资本运作推动的熊熊烈火下再加一把劲,将好概念从01的过程缩短至三到五年,这或许是大家最期望看到的。

01,最需要的是杰出的人才,高校的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努力培养杰出人才。如果有高科技产业的带头人再往前推动,再加上资本的推动,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

张立群:研发要精深,投资要敢于牺牲

北京化工大学美高梅mgm1888-官方网站-App Store院长 张立群

张立群:原创技术是必需的。要实现01的突破,有很多方向。企业肯定都希望有一件人无仅我有的产品,可以迅速在行业内脱颖而出。但这些材料和产品,无论是对企业还是高校而言,一定是出自一个“精”且“深”的环境里,不然做不好。

首先,“产学研”中的“研”需要专注,要长期做下去,专注在一个领域里,不断发现问题往深想,这样我们无论在化学、物理、新材料上都会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产生。如果比较急,或者不断更换,则可能一事无成。

第二,凡是真正想做“产学研”的好企业,不会怀疑产学研合作的正确性,更不会对研发方面的投入瞻前顾后,他觉得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个人感觉跟西方国家相比,投资人和企业应该再多一些敢于牺牲的精神。不是让大家真正去牺牲,但投资是一件成功率相对比较低的事情,这时候需要抱着一种“做事业的态度”,而不是只当成“钱”的问题。人生苦短几十载,若回首过往发现没做出对人类有贡献的事,还是有遗憾的。

第三,就是建议企业要有敢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精神,在学术界这种合作还是不错的。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都是企业众多,彼此竞争,大家都很累,无法养活高质量的研发,对知识产权保护也不利。我们的国家能不能再创造出一些合作机会和合作体制,比如某行业现有50家企业,如果合作变成五家,不是能把更多的财力、人力资源、思想结合在一起,做更重要的事吗?但一直合作不起来,我也有困惑。

最后补充一点,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需要在相对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产生一些有结果的技术。但我们高校有些老师却经常看不到问题所在,做基础研究时也不能定义出真正的创新技术问题,所以一定要关注和重视国家的重大需求,跟能真正告诉我们重大问题在哪里的企业长期合作和交流,然后基于这些重大需求难题,形成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问题,最后演变成创新技术,服务于国家和人类社会。

曲选辉:北京材料的产学研正在前进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 曲选辉

曲选辉:用材料基因工程技术把新材料的研发时间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这是我们争取材料原始创新,实现“从01”的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刚才大家谈到“高校跟企业的合作”,其中有两个模式是很成功的。第一,从学校层面推动。北科大就跟大型钢厂合作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把企业的科研工作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实行“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同一支队伍”,企业支持一些研究经费,共同开展研究,可以有效缩短成果转化过程。

第二,企业跟某一个教授长期地合作。企业每年支持教授课题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而教授选择具有开发前景的项目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每年向企业报告,企业在此基础上选择可以产业化的成果在企业或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中试或产业化,这种模式可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

第三种模式,企业出现难题以后,找高校教授解决。有的解决了,大家合作得很好。但时间长了,项目多了,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出现问题。实际上,企业技术人员在解决现场问题方面更有经验,找大学教授往往是不一定有优势。所以跟高校合作,让老师发挥“从01”的作用可能会更好一些。

秦高梧:“卡脖子”并非坏事

秦高梧:就刚刚曲老师讲的聊一下,为什么同一个教授跟有的企业合作的很好,跟其他的企业合作不好?主要问题在于合作模式的层面。对高校来讲能够成功的模式是,合作企业需要配多位技术人员跟高校人员做好技术对接,企业做好中试条件,这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企业非常看重哪一个技术和教授,不要想到把教授挖到企业当中,这是不现实的。高校有高校的考核办法,企业有企业的考核办法,这两件事不在一个频道。

另外,投资新材料跟IT是不一样的,IT行业从概念到完整技术的时间非常短,是一个资本驱动的行业,往往也就成就几家企业。而材料行业不一样,市场太大,细分领域太多,同一种材料可以用到不同领域。一个材料技术有一百家企业来做,往往也可以生存下去,是比较稳定的行业,当然相对的回报率不是特别高。我们都说,能源、信息、生物、材料是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但同时材料是信息、能源、生物的支柱。所以说,在投资的路上需要正确地看待不同行业。

而对于中国未来的新材料发展来讲,“卡脖子”并非坏事。卡脖子至少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奋斗目标,从而有动力和决心去攻克它。对国家而言,可以调动资源来补足短板,很好地提高竞争力。

对企业家来说,蜂拥进入一个行业,往往把中国很多的行业做成了同质化,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未来除了国企、超大型企业等承担国家使命的企业以外,更多的企业应该是小型化、差异化、专业化。这样的发展格局会促进中国材料行业未来良性发展。

【来源:新材料在线】